烈日当空,法徽闪耀。随着卷帘门缓缓落下,陈旧的锁扣发出清脆的“咔哒”一声,曾多年被占用的商铺终于完成了交接,回归法律应有的秩序。一场历时三十载的腾退 “拉锯战”,在孝南法院的强力执行推动下,终于取得实质进展。

这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始于1996年。法院判决改制之前的某公司偿还A工程款70余万元。执行中,法院依法查封了该公司名下的七间商铺并成功拍卖。然而,随着企业改制风暴席卷而来,职工下岗,生活无着。这栋楼房便成了他们眼中遮风挡雨的“最后堡垒”。此后多年,尽管法院多次努力,地方政府也反复协调,但问题始终如磐石般难以撬动。A的工程款始终未能到位,无奈之下,他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维权之路。面对这样一起沉积近三十年的“骨头案”,单纯依靠法律强制力已显不足。职工们“无处可去”的悲怆现实,使案件执行陷入法律硬性要求与民生实际困境的夹缝之中。
今年,破局之机终于出现。地方党委、政府高度重视,将其列为重点化解对象,搭建起多方协调平台。法院执行局亦迎难而上,精心制定了“刚柔并济”的执行方案。

执行人员多次深入现场,倾听下岗职工们真实的生存窘境与内心焦虑。法官们既耐心阐明抗拒执行的法律后果,展现法治的刚性底线不容逾越;也真诚体恤其实际困难,积极协调街道、社区等力量,为他们寻求过渡性住所、提供就业帮扶信息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最终,在强大的法律威慑与细致入微的人性化疏导双重作用下,占据房屋的下岗职工们态度发生转变。他们理解到,法律的权威必须维护,而自身权益也并未被忽视。于是,一场“静悄悄”却异常有力的腾退行动开始了。四间商铺的职工主动收拾物品,陆续搬离。法院干警在维持秩序的同时,不忘搭手搬运,确保过程平稳有序。这栋被岁月与纠纷缠绕多年的楼房,终于完整地交到了合法权利人的手中。剩余商户也承诺将尽快搬离。考虑到下岗职工生活艰苦,同时酷暑难耐,法院执行干警秉承善意文明的理念,给予部分职工宽限时间自行搬离。

法律的权威,不仅铭刻在条文之上,更体现在每一次执行中刚柔并济的平衡点上。 这起近三十年积案的圆满化解,是法律强制力掷地有声的回响,更是司法者心怀民生疾苦的温情实践。它深刻诠释:执行工作,以法为据,当如磐石般坚定不移;以民为本,亦需春风化雨般的温度。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上,力度与温度交融,才能真正消融坚冰,抵达人心。